漫步寶應城南羅巷口16號百年清真寺
發布時間:2018-2-11 17:12:30 來源:揚州時報 瀏覽量:4704 【字體:
大 中 小】
在寶應城南,有一條長長的東西小巷,它像一根長長的扁擔,一邊挑著大運河,一邊挑著里下河。舊時,貨物運輸主要靠水運,船上的貨全靠著肩扛人挑。挑蘿的大多集中住在小巷里,家家戶戶門口放著大蘿,成為小巷一道亮麗的風景線,遂名蘿巷口,后來干脆叫羅巷口,而百年清真寺就位于羅巷口16號。
青磚黛瓦的清真寺,建于宣統二年(1910年)。高高的門樓呈八字形,正門上方的“清真寺”三個金色大字蒼勁有力,深漆大門,常年不開,只走東面的便門。一對石鼓,雕刻著仙鶴和荷花,顯得高雅肅穆。
輕輕推開掩著的邊門,眼前的清真寺并不大,沒有阿拉伯式的穹頂,是一座典型的中國特色的江南四合院。院落不大,清新寧靜,古樸典雅。院中有一眼古井,井口勒紋深深,井水碧清,方能汲取。大殿朝東,殿門上方高懸阿拉伯的文匾額,殿內裝飾肅穆莊嚴。南面兩間朝北,是誦經議事的地方。
阿訇,波斯語,意為老師或學者,是對主持清真寺宗教事務人員的稱呼。阿訇是經數年伊斯蘭教育和培訓,通讀《古蘭經》與圣訓的真精神,做人的完美品德,以身作則,為人師表的人來擔當。在與阿訇的請教中,又解開了我心中與伊斯蘭教有關謎團。
無沿白帽,又稱為“禮拜帽”,成為回民的標志,為什么無檐呢?因為在履行“五功”(念功、拜功、課功、齋功、朝功)的禮拜時,要求頭部不能暴露,必須遮嚴。磕頭時前額和鼻尖要著地,帶無沿小白帽既方便又遵從和符合教義要求,而女士戴蓋頭,并用寬大的外衣蒙著自己的身體,只能露出雙眼雙手,禁止穿輕薄透明的衣服。禮拜朝向西面的麥加克爾白,這也是清真寺大殿坐西朝東的原因。
伊斯蘭教博大精深,穆斯林教民在世界各地生衍不息,與其民族精神和宗教信仰分不開。人的一生能去一次麥加朝圣就是最大的愿望。穆斯林民眾為我國乃至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貢獻,而不可一世的美國總統特朗普的“禁穆令”將遭人唾棄。
陸運已代替水運,小巷已失去昔日的繁華,清真古寺西院墻內的百年銀杏樹,枝繁葉茂,樹冠早已蓋于墻。它昭示著民族團結和民族繁榮,回漢友誼已生根發芽結果。回漢一家親,共為“一帶一路”譜寫出新的篇章。
信息整理:揚州拓普電氣科技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