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布時間:2016-10-26 9:16:47 作者:劉世昌 來源:本站 瀏覽量:3570 【字體:
大 中 小】
歷史上建設寶應城之第一人,乃是大唐開國功臣尉遲恭。
寶應地區秦立東陽縣,漢魏六朝時分屬東陽、平安、射陽、石鱉四縣。隋統一為安宜縣,縣治設在平安城,位于今大汕隔堤西。隋朝末年,杜伏威義軍屠毀平安城,唐初武德四年(621)安宜縣治遷白田村。
白田村始于漢代,隋煬帝開鑿的通濟渠經過平安和白田,白田得交通之利,在隋朝迅速發展為一個商貿繁榮的集鎮,譽為“安宜勝地”,唐初成為安宜縣城。肅宗時真如獻寶,上元三年(762)改寶應元年,安宜縣改寶應縣,白田村改寶應城。
尉遲恭,字敬德,秦王李世民手下之大將,神武威猛。武德九年“玄武門之變”幫李世民射殺其兄李建成和弟李元吉,逼其父李淵讓位,奪得天下,稱唐太宗,次年改貞觀元年。因尉遲恭功勛卓著,唐太宗先后封他為吳國公和鄂國公。李建成和李元吉及其手下將士的鬼魂天天夜里跑來找唐太宗索命,鬧得太宗神魂不安,便命大將尉遲恭和秦叔寶披掛整齊,手執兵器,把守宮門,一個是鳳眼朝天星斗怕,一個是環睛映電月光浮,夜夜守衛,鬼不敢近,太宗方得安寢。但二將又不能天天不睡覺,太宗便命丹青高手,描繪二將軍的圖像貼于門上,從此以后黑臉的尉遲恭和白臉的秦叔寶就成為民間的門神。
貞觀年間天下逐漸平定,但尚有海寇騷擾東部沿海地區,唐太宗派薛仁貴征東,派尉遲恭率領大軍來到我縣,駐軍曹甸定善寺,平定海寇之亂,于寺旁建塔志功,名“鎮海塔”。
海寇既平,尉遲恭進駐寶應城,部隊稍作休整。他見新縣未具規模,二十丈寬的邗溝橫隔其中,把城區分割為兩塊,縣衙門在河西,新建寧國寺在河東(位于今大眾電影院),東西往來全靠渡船,交通十分不便,影響城市發展。尉遲恭決心再為寶應人民做件好事,要在邗溝上架兩座大橋。民間傳說因為他是個門神,所以造橋時眾神都來相助,有的獻石料,有的獻青磚,兩個月的時間便在邗溝上建起了兩座高達丈余的拱橋,兩邊臺階各44級,街上人望橋上人如行峻嶺,橋下可通航漕運大船。北邊一座大橋名孝仙橋,因近縣衙,俗稱縣橋。南邊一座大橋名廣惠橋,俗稱小新橋。曾任安宜尉的唐代詩人儲光羲詩云:“十里次舟楫,二橋通往來。”二橋建成,兩岸連成一片,商鋪林立,車水馬龍,寶應日趨繁榮。
到宋代嘉定年間,孝先橋更名為嘉定橋。明嘉靖年間運河西移,宋涇河變為城市河,逐漸淤狹,兩岸新建了兩排房屋,河東便形成了南門大街和北門大街,河西便有了朱家巷。民國年間拆拱橋改為平橋,“文革”期間改名“紅衛橋”,現稱“大新橋”。
信息整理:揚州拓普電氣科技有限公司 信息來源:
m.uvdg.com.c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