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深入開展“兩學一做”學習教育活動,營造以德立家、以德治家、傳承良好家風的社區氛圍,昨天下午,揚州市邗江區平山鄉丁魏社區“惟勤惟民”——新市民公益服務中心特邀揚州市文化研究所所長、朱自清先生的嫡孫朱小濤給居民作了一場家風教育專題講座。朱小濤表示,一身正氣,崇德向善,誠以待人,這既是朱家幾代人共同的性格特征,也是朱家百年家風長期熏陶的結果。
曾祖父朱鴻鈞希望兒女們遠離官場
“有人說,朱家在揚州是‘名門望族’,其實不是。朱家最多只是個小康之家!”在昨天的講座中,朱小濤從朱家一門“崇德尚善,誠以待人”的家風談起,說到長輩們過去生活的點點滴滴,以及為人處世之道。
朱小濤說,他的曾祖父、高祖父當過芝麻小官,曾祖父小坡公當了十幾年的小官吏,深諳封建官場的黑暗和險惡,他希望兒女們遠離官場,飽讀詩書并學有所成,于是借蘇東坡“腹有詩書氣自華”詩句中“自華”兩字給兒子起名,所以祖父朱自清的原名叫朱自華。
朱自清不負眾望,刻苦讀書,終于考上了北京大學。隨著年齡的增長,朱自清覺得光讀書是不夠的,首先要做人。于是,他改名“自清”,意在勉勵自己做一個清正之人。
祖父朱自清為買英語大辭典當了大衣
“祖父人如其名,不善言辭,溫厚樸實,中正平和。”提到祖父朱自清,朱小濤充滿了敬佩之情。他說,朱自清一生正派做人,勤奮讀書,嚴于律己,寬以待人,散文家李廣田先生說他具有“最完整的人格”。
朱小濤坦言,他雖然沒見過祖父,但時刻被家風浸潤著。他曾聽長輩們說,朱自清從小就愛讀書,讀起書來可以整天足不出戶,吃飯也要別人提醒。在揚州中學念書時,他就把經史子集中的基本典籍讀了個遍。后來,幾次家庭變故使朱家家道中落了。《背影》里有幾句話:“祖母死了,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,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……回家變賣典質,父親還了虧空;又借錢辦了喪事。”這番破敗景象,就是朱自清考大學時的光景。這樣的生活境遇,使得他對窮苦人生活有了深切體會,對他們的感情貫穿了一生。
1920年,他從北京大學畢業。那年初春,他在書店看中一本新版韋伯斯特英語大辭典,定價相當于他一個學期的學雜住宿費。可是,他囊中空空,只好咬咬牙,把那件在《背影》中出現過的紫毛大衣當了,買了辭典,而紫毛大衣卻再也沒有贖回。
日記里不時自我反省
朱自清還是個至情至性的人,正因為如此,他的散文才充滿真情實感,打動人心。朱小濤說,在祖父的散文創作中,有寫父子之愛的《背影》,有寫夫妻之情的《給亡婦》,有寫兒女之樂的《兒女》。
在朱自清的日記中,經常可以讀到這樣的字眼:“我太自私了”“過于懶惰”“不夠努力”等等。他已經養成了不時自我反省、自我審視、自我約束、自我鞭策的習慣。1926年,朱自清親身經歷了“三·一八”慘案,目睹了血雨腥風的場面,后來寫成了《執政府大屠殺記》一文,痛斥反動政府的暴行,但他也坦率承認,自己當時有點害怕。對于自己的“由怕而歸于木木然”,他自責道:“實在是很可恥的。”這正是他誠樸正直天性的自然表露。
朱自清病逝前不到兩個月,在家境十分艱難、身體極度衰弱的情況下,毅然在拒領美援面粉的聲明上簽名,捍衛了國家和民族的尊嚴。
父親朱閏生不喜名利而尤嗜美食
朱小濤的父親名叫朱閏生,是朱自清的次子。《荷塘月色》里有一段描述“妻在屋里拍著閏兒,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”,那個“閏兒”就是他父親。
朱小濤說,父親“閏兒”臨終前的幾個月,他在家陪侍老人家。為了讓父親開心,朱小濤用戲謔的筆法寫了一篇父親的小傳。其中有這樣幾句話:“其人心地良善,性情平和。一身正氣,崇德向善,誠以待人,訥于言而實于行,上尊長輩,下示后代。不喜名利而尤嗜美食。今雖八十有六,疾患在身而此性未改。豈非人生一大樂耶?”
“父親當時已疾病纏身,又患老年癡呆癥,看完小傳,他老人家露出了藹然寬和的笑容,提筆哆哆嗦嗦地在那段話后面寫下‘很好’兩個字。”朱小濤說,對“一身正氣,崇德向善,誠以待人”幾句,他特別認可。這也是朱家幾代人一致的風格,姑且看作是朱家的家風吧。
信息來源:m.uvdg.com.cn 信息整理:揚州拓普電氣科技有限公司
設為首頁 | 加入收藏 | 聯系我們 揚州拓普電氣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Copyright © 2010-2021
蘇ICP備10068214號-2 蘇公網安備32102302010144號 技術支持:平邑在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