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布時間:2015-11-30 9:03:07 來源:本站 瀏覽量:4352 【字體:
大 中 小】
揚州人對老鵝的愛,從頭到尾、從里到外,從萬物復蘇的春天愛到寒冷陰濕的冬天。經過鹵制的老鵝形態飽滿,爛而不散,色澤黃橙油量,質感松嫩、肥而不膩,鮮咸,可以說是三分食材三分鹵汁四分手藝集大成造就的絕對美味,而鹽水鵝也成了身在異鄉揚州人的集體回憶。每逢佳節探親時,四望亭那家揚州老鵝熟食攤子便排起了長隊,最夸張的一次是目睹了一位在東北工作的揚州人,一下子買走了10只老鵝,當即讓排在隊尾的人心里哇涼哇涼的。
鹽水鵝在揚州被親切的稱為“老鵝”,老鵝其實不老,都一年生的揚州鵝。這種生長速度快,肉質好,繁殖率高的揚州鵝,是揚州大學趙萬里教授承擔國家研究的課題,他將蜀鵝、皖鵝和本地鵝雜交,培育成肉食兼用的揚州鵝,也算是國內第一新鵝種。揚州鵝集中了父本和母本的優點,它生長速度快,肉質好,繁殖率高,一般來說70日齡的仔鵝,可以達到3.3至3.5公斤,比太湖鵝的生長速度高27.8%。第二點是后代肉質好,肉類蛋白質含量比它的父本高1%。第三,其產蛋水平比較高,年產蛋量可以達到72至75枚,可以生產62至64個雛鵝。它還耐粗飼,放牧的時候任何草它都能吃。揚州鵝繁育中心就在高郵湖邊的送橋鎮張公渡村。
鵝有許多光輝史事,如王羲之寫經易鵝,駱賓王7歲詠鵝,鵝以其高昂鳴叫聲救了圍城羅馬。鵝以“昂揚雄健”姿態傲人,有“鵝司令”之稱。
在高郵湖畔,隨處都能見到揚州鵝的身影,雪白肥碩的身體,鵝頭上頂著鵝黃色肉冠,走起路來搖搖擺擺,三五成群,或是如雪片白云一般漂浮在碧波里。在高郵湖,養鵝是個清閑的差事,只需要清晨把大白鵝趕下湖,湖中豐富的水藻、浮萍就能讓鵝們飽餐一頓,到了傍晚,養鵝人只需站在岸邊,吆喝一聲,白鵝們便乖乖的上岸。夜幕降臨,成群的大白鵝將長頸蜷縮在翅膀下,似孩童倚靠著母親般安安靜靜入夢鄉的場景,令人難忘。
據官方統計僅揚州鵝,揚州人一年消費鹽水鵝多達2000萬只,而制作揚州特產風鵝所使用的揚州鵝數量則多達6000萬只。龐大的數字背后,是透著揚州人對揚州鵝深深的喜愛。清代,揚州官員曾用鹽水鵝招待下江南到揚州的康熙和乾隆皇帝,受到贊譽,因此揚州鹽水鵝名揚天下,作為地方特色菜聞名遐邇。鹽水鵝大多采用古法制作,講究工序、制作程序繁瑣不說、還需老鹵助陣,一般家庭難以在自家鹵制,大多是去老鵝熟食攤子斬半個老鵝或前胛、鵝頭嘗鮮解饞。現在有真空包裝和速遞服務的出現,讓揚州老鵝走出了揚州地界,也慰藉了那些分散在天南海北揚州人的思鄉之情。
往年,每到大雪節氣過后,揚州城的主婦們便陷入到一片忙碌之中,買來成捆的雪里蕻晾曬腌咸菜,打電話托鄉下的親戚選幾只爪子尖硬發烏一年生的高郵湖大公雞、高郵湖麻鴨或高郵湖的大白鵝送進城里來,一夜之間,陽臺上、窗戶上掛出竹竿,上面掛滿了不拔毛的公雞、鴨子和白鵝,羽毛不斷被風吹撩起,活像是滿血復活一般,透著生氣。
風鵝、風雞、風鴨、咸魚和灌制紅彤彤的香腸,在揚州統統被稱為“咸貨”,是揚州人過年時餐桌上的必備品,雖然制作工藝大多出自民間,采用土法腌制,一般沒有菜譜記載,卻能登上大雅之堂,甚至出現在《紅樓夢》賈府菜譜當中。制作咸貨工藝其實不難,每一步驟看似隨意,卻凝結著幾代人積攢的經驗與智慧。風鵝、風雞和風鴨腌制時,講究宰殺時不能弄破身體,采取口腔刺殺法,盡量放盡血液,然而在翅膀下開個小口,將內臟掏出,里面揉進去大鹽和花椒,平放在案板上或倒掛胯制3~4天,不能堆疊,以便保護羽毛。風干用麻繩穿鼻,掛在陰涼干燥通風的地方,只需要半個月左右,經過自然風化的風鵝終于得以示人。在腌制風鵝時,不拔毛,這樣自身的蛋白質才能保存更完整,受到時令的限制,只能在每年的大雪節氣前后加工,往年腌制好的咸貨大多只能吃到開春,如今有了冰箱的介入,咸貨全年皆能食用。
在王鮮記農家飯的餐桌上,一年四季都少不了咸鵝的身影,清蒸之后的咸鵝,肉質呈現淡淡的胭脂色,鵝肉經嚼,細細嚼咽,透著鮮咸味道,是男人們最愛的下酒菜。
信息整理:揚州拓普電氣科技有限公司 信息來源:
m.uvdg.com.c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