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布時間:2015-11-14 10:30:12 來源:互聯網 瀏覽量:11933 【字體:
大 中 小】
錢溝村位于寶應縣射陽湖西岸,在歷史上是蘇北里下河最大的自然村莊,村史己有400多年。據康熙四十一年(1702年)錢家溝《郭氏宗譜》記載:明兵部尚書郭應聘,生于福建莆田,致仕明部,別居江夏,配張太君生子郭正域、郭佑啟。郭正域生于江夏,公萬歷十一年(1583)進士,皇子講官,官拜禮部侍郎,卒后朝廷以贈禮部尚書,太子少保,謚文毅。在京城在為皇子講官時,1620年因偽楚王事件得罪了首輔沈一貫,因 “妖書” 被加禍的罪名而受迫害。光宗帝(1582-1620年)得知后說:“何為欲殺我的好講官?”一時幸免遭殺身之禍。此時,郭正域雖躲過殺身,為了避開政治,攜家族火速撤離,以防日后暗算,遠離是非之地,找一個世外桃源,過上平平安安的田園生活。明崇禎年代(約1630年),偕弟郭佑啟由江夏遷徙,沿江東下來到淮東蕩區——射陽湖西岸,就是現在的錢溝村(錢家溝)。而他和家人繼續北上,在鹽城的阜寧一帶定居,并將其三個兒分散居住在各地,隱居下來。其實錢家溝原本無實名。大約在很多年前只有一董姓人家,由于董家無丁,便招一錢姓為上門女婿,延續香火,一直以來以農耕和打魚為生。郭家兄弟為了免受政治血洗,家族株連,又不愿聲張,定居后便以吉祥的“錢”姓來命名此地,加之村莊中間有一自然溝河,從此“錢家溝”便有了實名。
由于郭氏的先祖落腳與繁衍生息,郭姓人口在錢家溝占絕對優勢,促進人口增長和社會發展,帶來一方繁榮和興旺,凊初就形成了一定規模的村落,后陸續有李、蔣、朱、王、潘、楊、周、劉、金、萬、余等姓氏的家族落戶生根。直至民國時期,錢家溝一度成為射陽湖周邊水上最大的鹽業貿易市埸,錢溝此名傳遍江淮及鹽阜大地。
現在錢溝村正在積極打造歷史文化名村,2009年在實施新農村、新家庭計劃的中,在全鎮率先建成文化大院。農民自發組織成立了業余文娛宣傳隊,自編自演節目,用蕩舞船、打腰鼓、淮劇、演唱等多種表演形式進行自娛自樂,現代廣場舞也走進了農民生活,整體活動既豐富多彩,又反映特色。2010年,在美麗傳說的月亮灣寶地重建“郭氏宗祠” ,興建“尚書碑亭”。經過精心布局和設計,“月亮灣”以她優美的自然風光、獨特的建筑風格,豐富的文化內涵展示在荷鄉這塊沃土上,為射陽湖文化大鎮注入了新鮮活力。
【江蘇淮東支脈——錢溝村郭氏簡介】
據清.康熙四十一年(1702)錢家溝《郭氏宗譜》始稿知:應聘公字君賓先世居太原南宋時遷姑蘇明初復遷莆田。則有吾淮東支脈第一世先祖——明兵部尚書郭公應聘,生莆田,仕明都,別居江夏。究應聘公后裔何以淮東為家?其歷史原因如何?又與江夏和莆田有怎樣的淵源? 現作簡要概述如下:
一、郭氏由來與汾陽堂號 郭子儀(697-781)先祖,周朝王季虢叔之後,“建國命氏”以郭稱氏,世爲太原人;漢右馮翊孟儒之後,子孫因官徙關右,時為鄭縣人;其后郭敬之郭子儀父子,因功居京兆皇城常樂坊、親仁坊,世稱京兆人(今西安)。郭子儀以平“安史之亂”功居之首,晉為中書令,封汾陽郡王,其后家族堂號冠稱“汾陽堂”,亦有廣義稱“太原堂”,乃至墓蓋撰稱“太原郭府君”。特別要提出的是,古汾陽涵蓋今太原市而非今汾陽市。2012年西安新出土郭子儀孫、郭曖次子郭釗墓志銘刻載:“……惟幽與蒲皆汾陽舊封祖孫續之爲公之榮歸……”可見,此幽州、蒲州就是郭子儀郭曖郭釗等祖孫三代的封地——汾陽郡。【注:古幽州轄境相當廣,即今北京市、河北北部、遼寧南部及朝鮮西北部。魏晉以后,幽州轄境日漸縮小,至北魏時僅領 燕、范陽、漁陽 三郡。隋煬帝大業初罷州置郡,故改幽州為涿郡。唐武德元年(618)復為幽州,天寶元年(742)改為范陽郡,乾元元年(758)又為幽州。汾陽郡封地出現于中晚唐時期。】
二、兵部尚書與四位夫人 郭湍子郭應聘,行三,字君賓,號華溪。明正德十五年(1520)八月初八出生于福建莆田黃石鎮華中村,萬歷十四年(1586)七月十五日卒。公嘉靖二十五年(1546)鄉薦舉人,登二十九年(1550)庚戊唐汝楫榜進士,歷任戶部山西主簿、戶部員外郎中,廣西南寧知府,四川兵備副使,廣東左參政,廣西按察使、左右布政使、巡撫、右副都御史,兵部侍郎,兩廣總督,南京兵部尚書等職,累以軍功,晉正一品。卒葬莆田,朝廷以贈太子少保,謚襄靖。【《明史》列傳一百九 第1007頁】郭應聘有夫人四位:在江夏配張太君,生子二:郭正域(1554~1630)、郭佑啟(生卒日未知);張夫人(生卒日未知);在莆田配余太君,生于嘉靖元年(1522)二月二十八日,嘉靖三十七年(1558)五月二十八日卒;配楊太君,生于嘉靖三十三年(1554)十二月十九日,卒日未知;配側室火太君(江蘇江都人),生于嘉靖十八年(1539)九月十九日,卒于萬歷十六年(1588)五月二十二日。火夫人生子二:郭良翰(道憲)生于1560年七月六日,卒日未知;郭良棟(道極)生于1563年三月二十一日,卒于1587年七月十六日。
三、禮部侍郎郭正域 郭應聘長子郭正域,字美命,1554年生于江夏,1631年前后卒于江蘇阜寧縣老莊(后稱古河鎮神墩村郭奶奶庵)歸葬江夏。目前發現的墓址,在江夏區烏龍泉街(土地堂)友愛村王家邊(梁子湖西畔)(詳情待考)。查《歷史名人》載郭正域1612年卒,有錯。1620年光宗皇帝在世時,因“妖書”事件救過郭正域。《明史》載郭正域家居10年卒,則斷其回家后10年,時崇禎晚明,斷于1630年前后卒。公萬歷十一年(1583)進士,皇子講官,官拜禮部侍郎,卒后朝廷以贈禮部尚書,太子少保,謚文毅。【《明史》列傳一百十四 第103頁】
四、錢溝始祖郭佑啟 郭應聘次子郭佑啟(生卒時間和墓葬方位不詳),為避“政治、動亂”, 于明·崇禎年代(約1630年)隨兄郭正域從江夏沿江東下來到淮東蕩區——鹽城西鄉射陽湖西岸錢家溝定居,成了錢溝的郭姓始祖,而兄郭正域及其家人繼續北上定居在今阜寧縣板湖一帶 。公配王太君生子2人:郭綿遠、郭紹遠;孫6人、曾孫10人。公的生庚、卒時、葬向未知,因無記載無墓碑,也就無法搞清。380多年來,郭佑啟的后裔在錢溝繁衍人口眾多,人丁盛旺,占錢溝三分之一還強,從而使錢溝成了淮東射陽湖下八蕩最大的自然村莊。郭佑啟的后裔英才輩出:郭焱森:名國樑、字幹臣,清?光緒甲辰唐宗師名景榮,兵部侍郎,歲試入阜寧縣學第九名;郭元春:清·同治9年(1874)庚午科武學,同治12年癸酉科武舉;郭干城:清·光緒14年戊子科武學,光緒14年癸巳科武舉。郭元春、郭干城叔侄武舉,名傳里下河一帶,使錢溝聲名大振。19世紀20——30年代,在時任六鄉聯防主住、“紅董” 郭書城的主持下,錢溝成為鹽城西鄉最大的鹽業市場,客商聚集,繁榮興旺,有賽如“小揚州” 之說。從此,錢溝的知名度傳遍于淮東及鹽阜大地。老人們常講,錢溝歷史上與鹽城大岡就有一定的關系。阜寧郭云余先生講大岡郭氏宗譜有載:父慈子孝家之福,兄友弟恭家日隆,佑啟后人,永永不窮。
五、源流與遷徙
1、唐末先祖避亂或隨軍保家衛疆入閩 據《世慶志》載:唐僖宗(咸通-后梁 860-910年)間,經考證約在885年,郭子儀裔孫(疑是 曾孫)郭嵩自河南固始縣隨王審知從弟王想避亂奉王香火入閩,家新寧(又稱長樂古槐 今上店郭坑),以邠州汾陽王廟碑銘重刻於此地“汾陽福惠廟”(后稱“汾陽王廟”,今改名“汾陽祖廟”)。郭嵩有三子,第三子郭贄子孫傳衍于仙游、莆田及福清、永泰、閩南等地【注:此為一說,還有他說,待進一步考證】。郭嵩為入閩第一世祖,其后北宋兵部尚書郭琪為第十一世祖,吾先祖明兵部尚書郭應聘為第三十世祖,郭應聘生于莆田,官在南京,別居江夏;保家衛國,功德四方,卒葬莆田。
2、從江夏到淮東遷徙解讀 淮東支脈二世祖郭正域(郭應聘長子),生于江夏,在京城為皇子講官(即后來的光宗帝朱常洛),任禮部侍郎,1620年因偽楚王事件得罪了首輔沈一貫,以加禍寫“妖書”為罪名而受迫害。光宗帝(1582-1620年)得知后說:“何為欲殺我好講官?”而免遭殺身之禍【注:《明史》有載】。郭正域隨即躲過追殺,火速撤離,以防暗算,避開政治,遠離是非之地,找一個世外“桃源”隱居,為家人和兄弟能過上一個平平安安的田園生活而遷徙。于是在1630年前后(清·崇禎年代),郭正域攜弟郭佑啟從江夏沿江東下,來到淮東里下河地區,將弟郭佑啟落戶在鹽城西鄉射陽湖西岸即今錢家溝,而他和家人繼續北上,在鹽城的阜寧縣板湖、神墩一帶定居,同時,將其三個兒子分別分散居住在老莊、西郭、中郭,中橋、張郭、喻囗等地。正域公的三兒子叫“田淮”,也許就是為了紀念從莆田到淮東(老淮河以東,即淮安東邊的水蕩地區)這段驚心動魄的歷史。而郭佑啟的兩個兒子分別叫綿遠、紹遠,也許也是為了紀念遠遠離開故鄉莆田而來到了這塊陌生之地吧。郭正域為何看中淮東這片蕩區?又為什么讓家人采取極其分散居住的方法?因為這里水網密布到處分布的都是“島”式自然村莊,只有坐船才能外出,確實是隱蔽的“桃源”之地;而且這里還是淮安、揚州、鹽城三個地級市的結合部;加之,這里也許還有他的知己和同事。分散居住,不僅為避兵亂,而是實為避政治,以防不測,遭株連九族。家譜中記載為避兵亂,只是片面地看到遭追殺,而沒有了解到它的明末深沉的政治動亂。
3、部分族人又從錢溝外遷 解放前,從錢溝遷往外地的人員,有不少的已失去聯系,前兩次修譜時就未能找到。現將已知的外遷人員簡統如下:早在十九世紀末,七世祖郭宏倉就遷往建湖縣東尤莊,后裔有郭民、郭濤、郭飛少榮、郭勇等十幾戶;郭宏方、宏宗遷往阜寧縣楊集,目前,已有近30戶人家,其后裔有郭家香、家美、慶政、家獻等。他們的后裔之后又陸續遷往安徽、新疆、江蘇的南京、鹽城、射陽、高郵甘垛等地。十世祖郭朝英等人的后裔不知去向。約在二十世紀初,十世祖郭蔭玉遷居建湖縣鄭溝(今為郭溝組),后裔有郭開揚、鳳祥、鳳鳴等近20戶。約在二十世紀三、四十年代,十一世郭允愷遷居下舍張洼,后裔又遷往上海,現有郭步松、步高等10余戶。九世祖郭廷相遷居水泗黃蕩(因其母姓周,黃蕩人),后裔有郭兆年、兆貴等6戶。十二世郭尚智遷居獐獅蕩,后裔有郭家義、茂才、家寶、家智等近10戶;郭寶有遷居望直港吳堡,后裔有郭鳳華;十三世郭振盈、振耕遷居溧陽南渡,后裔有郭建超等;郭守田遷居寶應七里,后裔有郭慶余等;十五世郭竹山遷居寶應沿河,后裔有郭人俊;郭開昉、安仁、里仁、靜仁遷居上海;榮仁、友仁遷居南京;守仁遷居浙江嘉興……他們的后裔有:建湖公路站郭軍、西安少華、北京松義、南京松幼;還有上海步高、家珠、永忠、家蒙、國樑的侄孫家兵等近百人;南京春寶、家順、家友;新疆國樑的曾孫慶山、仲亮、慶泉;安徽家年、家榮等等。解放后,還有不少的人遷往全國各地,以及海內外。
六、尋根問祖 家譜中清楚地記載:先世居太原……明初復北遷莆田。那么,郭應聘的故里又在莆田何處呢 ?福建省莆田市是地級市,這么大的范圍,上千里的路程,又到何處去尋找呢 ?2007年夏,郭家鏞在上海與同學談修家譜事,他認為:象兵部尚書這樣的名人,歷史上一定有記載。果然,在網上發現了《莆人——郭應聘》一文,作者是郭大衛。他寫的郭應聘,是莆田人,字君賓,明嘉靖二十九年進士,南京兵部尚書,謚襄靖等。從他的名和字所用的漢字,學位時間,官職,謚號,出身地等六方面和我們1713年前后問世的《郭氏宗譜》始稿記載的一模一樣,這足以說明兩地所講的郭應聘就是同一個人。我們喜出望外,激動萬分,尋根有了重大的發現。急忙通過多方聯系,終于找到了郭大衛(莆田市郭氏委員會會長),并同郭應聘的故里——莆田市黃石鎮華中村的郭文笙,郭加珍等宗親取得了聯系,經雙方交流了原始材料(莆陽《郭氏世慶志》和錢溝1939年第二次續修的木刻本《郭氏宗譜》),進一步得到了認可,使我們尋根問祖圓滿地劃上了句號。后在上海市圖書館《明史》中分別查到了郭應聘和郭正域的列傳。2010年冬,明智,家鏞,慶義,慶忠一行四人特去莆田參加在碧溪舉行的“郭氏祖祠”慶典暨祭祖千人大會,并拜謁了華中村“郭應聘祠堂”,拜訪了故鄉的郭文笙、郭金池、郭國榮等宗親。480多年后,終于在莆田這塊熱土上留下了淮東宗親的足跡。我們還帶回了故鄉的水和土,這每一滴水,都洋溢著血濃于水的情結;這每一粒土,都飄拂著根連著土的芬芳……
七、根深葉茂 2008年夏,在網上結識了莆陽“三孝子”郭廷煒的后裔郭養法,時任福建省郭氏委員會主任。他提供郭廷煒撰《郭氏世慶志》,郭應聘、郭良翰父子續撰《郭氏續世慶志》資料,使我們追溯到入閩始祖——郭嵩,乃至太原汾陽堂始祖郭子儀。目前已考證《郭氏續世慶志》主編為郭應聘及三子郭良翰(道憲)。至2007年,郭子儀后裔在莆田,鹽城,揚州三地都已繁衍到51代。此間經歷了1300多年,跨越了八個朝代,使郭氏子孫分布在祖國各地,遍及海內外,可算是根深葉茂。目前,已知至2000年左右,錢溝籍就有800多戶,3000多人分布在八省一區二市及海內外;住在錢溝本埠的就有510多戶,2600多人囗,占錢溝三分之一還強。根據解放前錢溝姓氏分布的地理位置來看,中心位置:南北橋口,夾河兩岸都為郭氏所居,而他姓只在村莊的邊緣,如李、蔣、朱、王、潘、楊、周、金、萬、余、時、劉、張等,即使夾在莊中的,如東南角(老二隊)的童、俞、陳、錢等姓,他們都與郭姓有著密切的姻緣關系。經380多年的繁衍,郭姓人口在錢溝占絕對優勢,所以說,郭姓是首先來錢家溝的,只不過是為避明末政治動亂而不愿聲張而已。
八、效法“歐蘇” 譜法廬陵(江西吉安)歐陽氏(歐陽修),即譜圖式,就是世系圖,譜效眉山(四川眉山)蘇氏(蘇東坡),即譜傳式,就是考實錄。(注明:名字、生庚、卒時、葬向、住址、職業、功名、配娶、改適、子女等)。2005年前后,郭家東、郭家金、郭家澤三位老人(都己80多歲)曾幾次去建湖郭溝與郭開鴻等宗親談論修家譜之事,他們認為必須找有文化、有一定社會知明度的人才行。2006年,郭家東主動找了退休教師和幾位退休老村干,組織了以郭鳳友(主纂)、慶峰 、家鏞、家樑、家東、慶義、慶寬七人為代表的第三次修譜編委,并邀請郭廉義、郭明智、郭慶貴為顧問,開展了家喻戶曉的修譜熱潮。這次續修的《郭氏宗譜》就是采納了上述的兩種“歐蘇”合并格式。通過釆訪、登記、外調、整理草本、打字印刷,用了三年多時間,終于在原1套8巻老譜的基礎上修成了一本16萬多字的《郭氏宗譜》(錢溝始祖郭佑啟后裔卷)。這次宗譜共印刷了331本,2012年3月又對該譜進行了修改、補充,印刷了100本,其電子文件己存入U盤和光盤,在祠堂保存。2008年3月23日,在錢溝春節專用舞臺上隆重召開了《郭氏宗譜》發行大會,凡是從錢溝外遷出去的人員,以及阜寧宗親郭云余、云田、云騰、海江等七人特來與會,同時,還邀請錢溝的歷任支部書記和他姓代表參加,由當時健在的長者(十三世孫)郭開榮發譜。300年來,對淮東支脈《郭氏宗譜》進行了三次大的續修。初次于清光緒八年(1882),由十二世圣傳、鹿樵、書城、寶璠、揚勛、寶珍、揚元等十位老前輩參加,幾經寒暑,兩地合修手抄本4巻(幾套不詳);第二次于民國二十八年(1939),由楚白、軒城、大城、山城、永嘉、國樑及子恩榮、守謙、寶國、開山、明曕、明標等49位賢士參與,歷時5年,兩地合修1套8卷(木刻本)《郭氏宗譜》(幾十套不詳,)。該木刻本家譜隨歲月的流逝,至今只幸存三套(錢溝、郭溝、板湖各存一套),現己復印了20多套,祠堂保存一套;第三次于2007年,錢溝單修。阜寧二世祖郭正域后裔的宗譜,前幾年只修了一部分,還要促成他們修完整。莆田華中村郭氏宗親也于2007年重修了《郭氏族譜》。這次續修與第二次己時隔近70年, 有的外遷人員無法聯系, 加之老譜記載與現實的名字有出入, 聽到的只是諧音,要經分析探討才能確定,因此,以后應隔30年續修一次.1882年初修時,是根據五世祖郭省武留下的手繪世系圖遺稿進行的。這一遺稿,大約在清康熙41年(1702)前后問世,為以后的幾次續修提供了詳實的歷史依據,這也就是《郭氏宗譜》的始稿。根據老譜記載:①吾族宗譜經康乾兩次河決猶幸未失傳;②郭省武為郭世常(1632-1703)的長子,約生于1657年,到1713年省武公近六旬,也是其父逝世10周年之際,此時正是記載家族歷史的最佳時機,所以《郭氏宗譜》始稿最早問世約在1713年前后,也許在1702年以前就有了雛形,因為省武公的父親在世時才能了解更多的歷史情況。宗譜記載最早的是郭世恒于清康熙二十六年(1688)四月八日,舉家坐化白日飛升。
九、尚書碑亭 第三次修譜成功,激發了廣大族人光宗耀祖的熱情,紛紛要為應聘公樹碑。于是在2009年春,籌建“尚書碑亭”的工作終于啟動了。在慶寬、慶義、家鏞、鳳友、家樑、慶峰、家東、慶余、慶雙等人的主持下,組織籌款,選址設計,排水(郭家東、郭慶學負責)拖土到購材動工(包工不包料),歷經了20多個月的奮戰,在白茫茫的河灣水塘挖土5000多立方米,筑起2畝多地的廣場,在上面由水泗何慶平老板承包建起了“尚書亭”和“紀念碑”,總稱“尚書碑亭”。 阜寧的書法家——郭海江先生特為尚書亭題字。近1噸重的紀念碑(福建漳浦青石料)是在宜興萬石鎮華東石材市場訂做刻字,托運回來。籌建中350人贊助154000元,共支出15萬多元。用大理石刻上贊助人員的名錄,放在亭內。2010年4月3日,在碑亭前面隆重召開了碑亭慶典大會,有400多人參加,并集體用餐,全程攝像,贈給與會人員每人碑亭紀念冊一本。通過慶典大會的召開,使族人加深了親情,增進了凝聚力,風發了意氣、樹立了豪情、堅定了信心,為以后郭氏宗祠的重建典定了雄厚的精神基礎。尚書碑亭的建成,是弘揚民族文化的偉大創舉,也是錢溝發展史上的金色亮點,并為打造“月亮灣”景點拉開了帷幕!
十、郭氏宗祠 家譜的修成,碑亭的興建,極大地振奮了族人尊宗敬祖的精神,增強了重建家祠的信心。大家一股激情在燃燒,一顆紅心在跳動,紛紛表態贊助,決心重建家祠。因為,在1926年錢溝就建了家祠,時隔15年,在1941年家祠被拆,為抗日戰爭作出了貢獻。至今,家祠唯一的遺物就是原門頭上的“郭氏宗祠” 石匾一塊,現己保存在祠堂櫥窗內。2010年春,大張旗鼓地開展重建家祠的工作。4月18日,在村老年活動中心召開了全族各門頭代表大會,郭素友當場表示姊舅三人出20000元,郭家茂表示出5000元…… 會議作出了重建家祠的決定,并通過了組織人選、籌款方式、聯系對象……根據大家的提議,組建了有64人參加的郭氏宗祠重建委員會,在主任家鏞、慶義、慶忠、家玉、素友、慶寬、慶余、慶峰、鳳友、慶福、慶雙一班人的牽頭帶動下,采納了家馴、家茂、家樑、華禮、郭俊、家驥、慶權、兆庭等人的建議,多處走訪,自行設計,確定式樣,由瓦工郭兆俊、木工趙學銀、油漆工郭家志承包施工,郭步海、郭慶仁場地建材保管。籌款是工程的關鍵,首先發出了重建家祠的《倡議書》,廣泛宣傳、統一思想、認清形勢、自覺自愿。委員會成員主動帶頭,本人的子女、親戚以及郭氏的姑娘、女婿、外甥、外孫都紛紛響應,積極贊助。并且,在《繼承前輩志,積極建家祠》這篇文章的感召下,原修家譜建家祠老前輩的子孫們(有100多人)感到很自豪,精神振奮,熱情高漲,主動出資。與此同時,我們去了寶應、建湖、射陽、郭溝、楊集、東尤、官渡、七里等地,還通過網絡、手機與在上海、南京、蘇州、無錫、常州、宜興、鎮江、揚州、及重慶、蘭州等地工作的人員取得聯系。一邊收款開票,一邊公布上墻,就這樣掀起了轟轟烈烈的籌建家祠高潮。籌建中在郭慶同、郭素友、郭素鵬、郭家茂、梁吉紅、謝鵬余等人的啟發和帶動下,積極贊助的有,于光榮、張長征、馮俊、慶松(南京)、慶權(常州)、家喜(上海)、永祥(上海)、家君、郭平、郭磊、慶剛(11組)、人忠(11組)等526人,共贊助309300元,慶典恭賀379人賀禮92600元,其中單恭賀的還有王永明、郭文義的兩位女婿、郭介義的四位女婿、慶懷的姐姐及外地在錢溝承包老板等20多人。用8塊大理石(中國黑)刻上贊助、恭賀人員名錄,存放在祠堂院內墻上。同時,還得到縣農工部、錢溝村支部村委會的大力支持,特撥石幫岸、健身場地、器材文化建設資金52000元。在族人的努力、親屬的幫助、領導的支持、同仁的關心下,大眾解囊,草根施工,奮戰兩年“郭氏宗祠”終于勝利建成了。2012年4月3日,隆重召開了史無前例的慶典暨祭祖大會。參加會議的有:福建省莆田市姓氏源流研究會副會長林春德,莆田市郭氏委員會會長郭大衛,秘書長郭良堂,莆田市華中村郭氏董事會主任郭文清及宗親郭龍峰、郭陽春、郭金池、郭國榮、郭加診,以及鹽城大岡郭大田、郭大金、淮安、阜寧等地宗親,縣農工部夏信林部長,錢溝村領導王興階支書等共620多人。大會贈給每人筆筒、茶杯和《郭氏宗祠紀念冊》,并集體用餐,全程攝像,最后集體照相留影。毎當初一、月半,都有人到家祠敬香,特別在逢年過節,郭氏子孫們都到家祠祭拜,上香孝敬,緬懷列祖列宗,思念前輩先哲,祈求賜福生財,懇請太平安康。尤其在每年髙考之際,總有人到家祠敬香,祈禱祖宗在天之靈,保佑孩子金榜題名。郭氏宗祠,既是春祭秋嘗的活動殿堂,也是荷鄉文化室,郭氏紀念館,更是崇尚孝悌、感受親情、傳承美德的教育基地。
十一、月亮灣 位于錢溝北大橋頭的一片水域,歷史上傳說為月亮地,也剛好在安沙河灣,故稱這一范圍為“月亮灣”。2009年春,“月亮灣”就進入了族人的視野,大家一致認為,這里是建造“尚書碑亭”的風水寶地。經四年來的打造,往昔一片白茫茫,如今一派新氣象。三面環水柳成蔭,四周環繞樟成行。銀杏棕櫚蔥翠拔,紫薇美蕉鮮花放。東有家祠西碑亭,巨型麻石中間鑲。石幫岸邊可垂釣,健身器材布廣場。白天人氣鼎盛,夜晚彩燈輝煌。在這里可以徜徉小橋流水的河灣風光,欣賞民族風格的建筑樣式,領略宗譜的“歐蘇”效法,品味人文內涵的久遠芳香。無錫郭家軍、郭慶中特贈送巨型月亮灣麻石,真為錦上添花。錢溝“月亮灣”以她優美的自然風光、獨特的建筑風格,豐富的文化內涵聞名于寶應范圍,乃至淮東大地。對外開放一年多來,有不少的親朋好友順路瞧望,也有慕名而來,釣魚觀光、留影攝像、尋問走訪,他們都是贊不絕口流連忘返、駐足展望,在廣場上開心游逛,在留言簿上發表感想。為捕捉歷史的鏡頭,留下美好的回憶,我們還特訂了一本《郭氏家族志》,記載我們的家族在歷史發展的道路上所走過的光輝歷程,描繪一副真實的歷史篇章,給子孫們留下一份寶貴的文化財富。2013年8月28日,西安市地圖測繪部門029-68593522來電,意將“月亮灣” 繪入地圖加進“導航” 系統。 不久,在百度點“月亮灣” 真旳索到關于揚州市錢溝村月亮灣的報導,從而使月亮灣走出寶應,知名于大江南北、長城內外。
十二、宗親聯誼 郭氏家族是一支源遠流長、人口眾多的名門望族,廣大宗親遍布長江南北及海內外。早在清光緒八年(1882),阜寧郭正域、錢溝郭佑啟兩兄弟后裔,開始合修《郭氏宗譜》。1939年第二次兩地合修宗譜后,由于歷史的原因,兩地聯系中斷近65個春秋。直到2004年春天,阜寧縣東溝中學老師郭云余(正域公后裔)開始修譜時,碰到難題,欲尋找老譜所載錢家溝正域公之弟佑啟后裔聚居地——鹽邑射湖西岸錢家溝在何處?他跑遍了鹽阜各地,最后在寶應縣才找到錢家溝。【注:解放后不久錢溝就從鹽城市劃到揚州市了】2007年8月,廉義、鳳友、家鏞、慶寬、慶義等八人去阜寧東溝與郭云余、云田、海江等宗親交流了續修《郭氏宗譜》事宜。并對兩地二十一世后的班輩用字的統一,達成了共識。2008年4月,慶寬、慶峰、家樑、家東等一行編委七人去郭奶奶庵拜訪宗親,在一、二世祖墓碑前獻上鮮花,以表緬懷。同時考察了郭奶奶庵堂殘存的石塔遺物和三世祖良輔公的原址。2012年4月3日,云余、海江、培法、永波等11人來錢溝參加“郭氏宗祠”慶典祭祖活動,還贈給我們“兄弟情深魚水難分”橫匾一塊。書法家海江先生曾幾次為我們“尚書碑亭”、“汾陽堂” 及相關對聯題字。2010年12月,明智、家鏞、慶義、慶忠一行四人去莆田碧溪大安自然村參加“郭氏祖祠”告竣暨祭祖活動,并拜訪了應聘公故里黃石鎮華中村的宗親和會長郭大衛先生。此間,還接到郭養法先生的來電,要同我們在福州火車站會面,我們也想同他交流、請教,但很抱歉,我們已到常州了。這此莆田之行,使我們埋藏了近半個世紀的兄弟情感一下子崩了出來,熱情的歡呼聲響徹壺公山嵐,回蕩在揚子江畔。從此打開了故鄉——莆田的大門,為雙方今后的相互交流、加強聯誼、加深親情典定了基礎。2012年4月3日,以郭大衛、郭文清為代表的莆田九位宗親前來錢溝參加“郭氏宗祠”的慶典暨祭祖大會。會上郭大衛、郭金池先生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,在淮東大地的上空,第一次蕩漾著莆田的鄉音。他們還贈送大衛先生書法的條幅、書籍、《莆仙郭氏》小報以及價值1800多元的“益壽延年”巨型軟匾一幅(重近二十多千克),我們回贈給他們的有《郭氏宗譜》等紀念物。會后,送他們到揚州,瀏覽觀光了著名風景區——瘦西湖,并合影留念。2012年8月2日,家鏞、家茂、慶忠、慶權一行4人前往莆田涵江參加“三孝子祠”中殿落成慶典。在華中村,同郭文清、郭龍峰、郭陽春、郭雪武等宗親進行了廣泛的交流溝通。9月3日,江西上饒的郭大漢先生來錢溝考祭,給我們帶來4本郭氏書籍,他也是從莆田分出去的一支。12月底,阜寧喻口的郭乃余先生特來錢溝拜訪,并商討修家譜事宜。2013年元月初,家鏞在上海拜訪了郭民(建湖東尤莊)、郭建超(溧陽南渡),同他們交流了家族變遷的歷史狀況,進一步加深了鄉情和親情。2013年3月底,阜寧古河鎮中郭的郭永元、永光、郭立凡、立成、立根首次來錢溝拜謁郭氏宗祠,并在月亮灣合影留念。2013年清明,阜寧板湖的郭士章、郭海亮、郭乃亮,喻囗的郭乃余、郭鴻明、郭正,特來錢溝參加祭祖活動,并在家祠門前留影,充分顯示了郭氏家族團結興旺,光宗耀祖。2013年7月初,郭鳳馳、郭家鏞、家茂、郭慶義、慶忠、慶權、慶福、郭素友特去阜寧古河鎮神墩村【中郭】拜訪了郭永元、郭立凡等宗親,并在郭奶奶庵郭應聘紀念碑前舉行了簡單的祭拜活動,商討了板湖地區續修總譜和重建家祠的設想。通過宗親聯誼活動的開展,使宗親間溝通了親情,加深了互信。今后還要不斷地同莆田,鹽城,淮安等地宗親保持密切旳聯系,互相學習,為促進民族文化旳發展而努力。
十三、未來展望 進一步充實宗祠內部的文化氛圍,繼續征集相關資料陳列。在祭祀方面,準備一年一小祭,三年一大祭,特別在2020年,郭應聘誕辰500周年之際,同莆田、阜寧宗親聯系設想搞一次大的祭祖活動,加強同外地宗親的溝通聯誼、交流學習。2012年12月,郭浩川在網上搜索到有關報道江夏郭正域的情況,主要是發現了郭正域的墓地,墓址在江夏區烏龍泉街土地堂友愛村王家邊(梁子湖畔),其他情況還未知,所以在適當之時去江夏考察,同時有可能再去西安考察,為宣傳發揚郭子儀的愛國主義精神做貢獻。為推動文化大發展,大繁榮,使錢溝新農村建設更加豐富多彩,我們還要對“月亮灣”景點進行必要的投入和包裝。在現有的基礎上,再建造曲橋,小亭和長廊等,讓月亮灣真正成為人們健身休閑,旅游觀光,探討歷史,交流文化,傳承孝悌,感悟人生的向往地方.郭氏大家族, 英才輩出, 人丁興旺, 宗親遍布, 為此而感到自豪和驕傲. 我們要發揚郭子儀的” 忠貞智勇, 寬仁豁達” 的精神, 讓這股奔放的豪情, 燃燒的激情, 高尚的熱情, 在為實現人生價值的征途中譜寫壯麗的詩篇吧!讓這面荷鄉的文化大旗, 世代相傳, 永遠飄揚!
江蘇省揚州市寶應縣射陽湖鎮錢溝郭氏委員會
2013年8月28日
【注】《簡介》敘述了淮東支脈郭氏家族驚心動魄的歷史變遷、波瀾壯闊的發展現狀、根深葉茂的繁衍生息、勤奮進取的未來展望… 也是對修譜、興亭、建祠這三部曲取得勝利的工作總結。同樣,為我們兄弟宗親構建了友誼平臺,加深了親情溝通,也給子孫留下一份“了解歷史、敬宗合族、團結奮斗、開創未來” 的郭氏人文的草根教材。
執筆:郭家鏞 (13511708076) 審稿:郭慶義 (13773346916) 修改:郭養法(福建省郭氏委員會主任) 郭華禮 郭俊
信息整理:揚州拓普電氣科技有限公司 信息來源:
m.uvdg.com.c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