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元一千三百六十八年,距今六百四十七年前,射陽湖與大海相連,西邊一直到固晉才關口。明太祖朱元璋(字洪武)自登基(公元1368年——公元1399年)31年期間,把江南大批的人趕往江北,歷史上稱這一段時間為“洪武趕散”時期。老祖先梁氏四兄弟就在洪武趕散時期從蘇州閶門出來,途徑寶應大運河堤上見一嬰兒啼哭。老大躍下馬將嬰兒抱起來,見四處無人尋找,再看是個男嬰(安豐姓梁的稱所謂馬下梁),便帶著他上馬直向運河東跑去,跑到射陽湖畔沼澤地段,再看一片汪洋。只見南面隱隱約約的有個小莊,走進小莊前后一望,柳暗花明,真是一個世外桃園。這小莊名叫“丁陸莊”,只有姓丁的和姓陸的兩家。兄弟四人就到小莊上歇宿。據姓陸的后世陸鳳來(87歲健在)講,他聽上人言傳,姓梁的和他家老祖上當時通宵達旦地談了一夜,結果梁氏四兄弟被勸阻落腳在這個小莊上。(這個小莊就是現在的西安豐)。
據清曹鍍《淮城信今錄》稱:“西漢吳楚七國之亂,吳王劉濞曾駐兵于此,其駐地曰‘安豐’為屯糧處所之意;‘豐’為人壽年豐之解。一曰‘安豐’為‘平安’、‘豐收’之合意也。”此為安豐的由來。由此可見,安豐在兩千多年前就是一塊富庶的樂土。1983年,因與鹽城市東臺、興化的安豐同名,所以才改稱為“西安豐”。
西安豐位于射陽湖的北緣,綠水環繞,河渠縱橫,宛如一支翠荷,亭亭玉立在碧波之上,顯得年輕俊美。然而她十分古老,早在新石器時期,即有先民在這里居住。寶應縣博物館展出的黑色雙系海水紋陶罐,就是從西安豐這個地方出土的。那是具有距今四五千年前大汶口文化特征的器皿。是氏族部落的禮器,還是上層人士的酒器,雖不得而知,但卻是西安豐具有古老文明的實物證明。有文字記載的歷史,最遲始于西漢。曹鍍在《信今錄》中說,久有向鼎之意的吳王劉濞,見該地乃物阜民豐的魚米之鄉,便作為屯糧之所,“安豐”即因此而得名。東漢末年,曹操欲吞并東吳,興兵南下,也在此設立糧倉。這些史實,讓我們想象和計算西安豐的古老吧!
古鎮必有古廟和古跡。解放前,西安豐有五座庵堂廟宇和文昌宮,即東有都天廟,西有極樂庵,南有大王廟,北有真武廟,小河南有觀音庵,前河邊的街鎮中心有文昌宮。古老的西安豐,臨湖較近,雄踞水濱。四周大河環繞,十七八條大大小小的夾河網絡著整個西安豐街鎮,13座名橋通連全鎮四面八方。每年農歷三月十八日出都天廟會時,踩街游行的隊伍由高橋出發,到林珠橋略休息片刻。南行過拱形磚橋,再向南行過汪橋、中亂地橋,經堂子巷橋,穿過堂子巷從趙家橋直奔青龍街到大碼頭。然后由萬福園飯菜館門前過萬福橋,接著過通福橋(這兩座橋解放前又叫三步兩個橋)太平橋,再從前河邊到虹橋,過虹橋向北到香店橋,由香店橋回頭直奔白石街,到白石街南頭大王廟敬過香后,回轉身經俞家宗祠,由俞家宗祠穿過俞家巷再由太平橋過堂子巷,直對青龍巷到引路磚橋,在都天廟大殿前抽簽來年八班香會接受的各個會主,再到來年的農歷臘月二十四日,八班香會就分別各自過駕到各個會主家。
1942年,都天廟毀于日寇的炮火,都天廟會停辦。文化大革命期間,都天廟被“造反派”拆毀殆盡。破“四舊”運動中,都天大帝和都天奶奶的神像以及大大小小菩薩均付之一炬。唱戲的袍服和八班香會的財產也都被全部毀光。
1999年,民間自發組成自籌資金重建都天廟,從此香火日盛,一年一度的都天廟會才得以恢復和發展。
2015年農歷三月十八日,中國西安豐“揚州”水晶節暨都天廟會期間,來自各地各鄉鎮以及淮安、鹽城、揚州三市趕來參加都天廟會的人員約兩三萬人。三天的都天廟會,成交訂單七八百萬元,成交各種農副產品、生活用品一百多萬元。沿街臨時搭建的貿易商鋪千余戶,沿至興安二路達數公里之遙,其規模之大,人員之眾,當數歷年之首。從此以后,每年農歷三月十八日前后一周左右時間,各地商販不請自到,早早搶占好的位置,形成了固定的廟會期。出都天廟會期間,各種形式的娛樂活動應有盡有,各具特色的表演層出不窮,古老文化與新興產業有機結合,帶動西安豐經濟騰飛,使古老文明的西安豐更加沸騰起來。
信息來源:m.uvdg.com.cn 信息整理:揚州拓普電氣科技有限公司
設為首頁 | 加入收藏 | 聯系我們 揚州拓普電氣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Copyright © 2010-2021
蘇ICP備10068214號-2 蘇公網安備32102302010144號 技術支持:平邑在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