揚州寶應縣城西三元巷北段,與姜家巷平行,有一短巷口,向西走到底,可見一座保存較為完整的典型清代民居。門口有一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紅色標牌,上寫“劉氏‘五之堂’”。根據(jù)記憶,現(xiàn)在釘有紅色標牌的門是這組建筑的最后一進。它面南的正大門在姜家巷。兒時,跨過高門檻,進大宅門,抬頭便看見高懸于梁上的“太史第”匾。穿過門廳,轉(zhuǎn)彎向東,沿著一條與面西側(cè)廂相對的冗長的火巷向北,依次可見四進院落,每進都有院門開關。第一進的門常鎖著,據(jù)說那是宗祠,里面放著先人牌位,聽父輩講,這就是“五之堂”。這森嚴的大院,當年給我留下諸多的謎:為何大門樓高懸“太史第”匾額,祠堂為何叫“五之堂”,它與痘神廟街內(nèi)的“五子堂”巷有何聯(lián)系?它是何人所建?建于何時?……直到目下退休后,才有暇試探其源,經(jīng)多方走訪與查索,逐步剖剝開這心中的懸疑。
寶應劉氏,為江淮旺族。據(jù)傳為唐代大詩人劉禹錫之裔,上溯自西漢著名文學家劉向。縣政協(xié)文史委劉世昌先生言:“明洪武年間,蘇州閶門劉壽,遷來寶應,其后子孫繁盛,稱為寶應‘東劉’。……劉壽第十二世孫劉彥矩,以四書中的《中庸•問政篇》所云:博學之,審問之,慎思之,明辨之,篤行之’要求子孫,在寶應建了新堂號。此為“五之堂”之始。久之,便成為家族與其產(chǎn)業(yè)的代稱了。在寶應的“五之堂”有東、西、中三處。東“五之堂”是劉氏老宅,大門在五子堂巷十五號,現(xiàn)在的影劇院宿舍區(qū)內(nèi),舊屋原貌仍依稀可辨。五子堂巷因東“五之堂”而稱名,那巷名標牌上的“子”字錯了,應為“五之堂巷”才是。西“五之堂”即為姜家巷“太史第”。而原位于城中小學范圍內(nèi)的中“五之堂”,則已鮮為人知了。
西“五之堂”始建于明萬歷年間,擴建于清嘉道年間。建筑坐北朝南,前后五進,總占地3000多平方米,建筑面積1800多平方米,整體布局氣勢恢弘。花窗雕檐,內(nèi)部結(jié)構(gòu)十分精致。前四進砌有廊軒,后一進還是兩層的樓式建筑。樓房的后面是堆放柴草和作倉庫之用的平房。正方的東西兩邊分別為花園、學堂、廚房和傭房。原大門上刻有一副楹聯(lián):“東林理學,西漢文章”字體粗壯,蒼勁雄厚,可能是太史公劉彥矩的手跡。劉彥矩,劉永沁昆孫,幼孤貧,長益攻苦,博綜群書。清嘉慶己巳年(1809)進士,官國子監(jiān)學錄,后升博士。居官勤慎、治學嚴謹,接物溫裕,教人宛微。據(jù)《劉氏“五之堂”家譜新編》云:“太史公,累次考績被貤封達十級之多,累級官階至太史有余。暮年,欽命彥矩退歸林下,撥款建造府第,頤養(yǎng)天年。府第建成后,賜‘太史第’金字巨匾一楨。”這就是劉氏并未有人任過太史而堂懸“太史第”匾的由來。其實,清代修史書是翰林院的職掌之一,所以習慣稱翰林為太史。
劉氏家族,人才輩出,明末即初顯頭角。明萬歷間,劉永澄是劉氏第一個進士,也是明朝劉氏惟一的進士。任順天府教授,國子監(jiān)學正,遷兵部職方司主事,未及赴任,病卒于家,年僅三十六歲。他是東林黨重要成員,“宋學”造詣殊深,北方學者稱他為“淮南夫子”。大門楹聯(lián)的前句指的即是他,而后句指的該是劉向了。永澄弟永沁,雖為貢生,亦治“宋學”,以程朱為宗,人稱“淮海先生”,與其兄有“安宜二劉”之譽。清季,劉氏科貢最為發(fā)達。寶應登科的三十九名進士中,劉氏竟占十二名,中式的舉人有二十一人,為朱劉喬王四大家之冠。其中,劉臺拱,劉履恂,劉寶楠均為乾嘉學派最具影響的權威人物。還出現(xiàn)劉無非、劉文芳、劉文蘭、劉淑曾等女詩人。最輝煌的時刻,當數(shù)光緒十二年(1886),寶應一榜中了三個進士,且全為劉氏“五之堂”的子孫。他們是劉岳云(彥矩從孫),劉啟彤、劉啟襄兄弟(彥矩嫡曾孫)。想當初,龍榜捷報頻傳,報卒走馬流水,“五之堂”前熱鬧非常,姜家巷內(nèi)人流如織。這不僅是劉氏門中的榮耀,就是寶應城內(nèi)的百姓,也為之欣然,其場景,當不亞于嘉道年間朱氏兄弟三進士的盛況。劉岳云,師出成孺,與成肇麟,馮煦被譽為成門三俊。1909年任紹興府知府,為人中傷,在任三個月罷官而歸。青年時,英俊氣盛,文章翩翩,有不可一世之氣概。經(jīng)史諸子,天文地理,經(jīng)濟政治,詩歌詞賦,數(shù)理醫(yī)藥,無所不通。是一位學貫中西的通才。一生著書五十余部,二百余卷,著作之多,獵涉之廣,文采之豐,為寶應著者之冠。辛亥革命后,更名為劉震,以示與舊王朝決裂。由馮煦親撰的劉岳云墓志銘于1970年在黃浦出土。文中不僅敘述了劉岳云的生平事跡,還真實地記敘了成門三俊之間真摯的友情,讀后令人潸然淚下,感嘆不已。
劉啟彤是清末寶應惟一的外交家,青年時好游歷,登第后曾任兵部主事,分管職方司。光緒丁亥(1887)春,奉詔先后赴英、法、印度、東南亞等地考察,成《星輶考轍》、《英法政概》兩書,記述了國外資本主義發(fā)展的實況,對當時推進改良,實行維新,提倡洋務起了積極作用。光緒癸巳(1893)春,隨李鴻章前往晉北、永平、遵化等地放賑救災,全活無算。同時修浚北運河、鳳河諸工,是個頗能踏踏實實為民辦實事的干才。
改革開放后,欣逢盛世,劉氏后人于九十年代費盡勞力,重修了劉氏“五之堂”族譜,讓我們對“五之堂”歷史有了系統(tǒng)的了解。現(xiàn)在,他們分布在全國各地,在各自的崗位上,為建設社會主義祖國奉獻力量。我們祝愿“五之堂”的后人,和全國人民一樣,與幸福和諧的社會同步,蓬勃日上再創(chuàng)輝煌。
信息來源:m.uvdg.com.cn 信息整理:揚州拓普電氣科技有限公司
設為首頁 | 加入收藏 | 聯(lián)系我們 揚州拓普電氣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Copyright © 2010-2021
蘇ICP備10068214號-2 蘇公網(wǎng)安備32102302010144號 技術支持:平邑在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