揚州圓通禪寺位于寶應縣城。民國初年,泰山殿藏經樓遭火焚毀,其后房屋失修毀圯甚多。僧人筱修將部分房屋修理,又將泰山殿改稱為圓通禪寺。抗日戰爭時期日寇侵占寶應時,禪寺被偽軍強占為軍營,破壞更為嚴重。至解放前夕整個禪寺已殘破不堪,僅剩大雄寶殿,1956年將其拆毀。
1982年本縣落實黨的宗教政策,又經多方支持,由主持僧明波在原明志佛堂(明志佛堂系民國初年由一位佛教信徒吳三老太所建,其目的是為自己及周圍信男善女吃齋念佛有個安靜的場所)籌款重建。1990年,經揚州市人民政府批準,正式定名為圓通禪寺。m.uvdg.com.cn該寺坐北朝南,占地面積近2000平方米。三進殿堂,前小后大,布局嚴謹。南北依次建有山門、彌勒菩薩殿、阿彌陀佛殿、大雄寶殿和藏經殿;東西兩側則有玉佛殿、觀音菩薩殿、地藏菩薩殿、客堂等。藏經樓,藏有日本版《大正藏》十篋一百部,為寺院“鎮寺之寶”。此藏經系臺灣彌勒內院寬裕法師所贈。禪寺牌樓型山門上門匾“圓通禪寺”,系原全國政協副主席、中國佛教會會長趙樸初題寫。
在微泛漣漪、長流不息的城市河北岸,座落著一座仿明代建筑閱,格的寺院——圓通禪寺。圓通禪寺原為晚清“明志佛堂”。傳說,清官員淮安吳中堂復修運河水利工程時,發現此地埋下的一塊石碑,碑上刻有“拆到此地拆不得”的訓誡,告之家人,其夫人吳氏篤信佛教,念佛明志,遂于此地修建明志佛堂。
圓通禪寺名不僅取意佛理,更包含著對寶應佛教盛行的歷史追憶。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·波羅在他的游記中曾這樣描述過寶應:“離開淮安府,……走了一天路程,當夜幕降臨時,來到一個名寶應州的大城鎮。m.uvdg.com.cn1990居民信奉佛教,對死者實行火葬”。滄海桑田,勝跡煙滅。年,經揚州市人民政府批準,正式定名為圓通禪寺,保留舊稱,以資紀念。
圓通禪寺座北朝南,占地面積近2000平方米。三進殿堂,前小后大,布局嚴謹。在殿堂中軸線上,自南而北,依次建有山門、彌勒菩薩殿(又稱韋馱殿)、阿彌陀佛殿、大雄寶殿和藏經樓;東西兩側則有玉佛殿、觀音菩薩殿、地藏菩薩殿、客堂等。前后殿堂之間種植了荷花、翠竹、臘梅、瓊花和枇杷樹,整個寺院清凈、樸素、莊嚴。每當法會,寺院每個角落都可讓香客、游人同受法雨滋潤。山門八字墻,漏空脊,層次分明,拱型大門上方“圓通禪寺”四個大字飽滿通靈,為原全國政協副主席、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先生生前題寫。趙樸初夫人陳邦織,老家住在寶應縣城朱家巷。按當地風俗,“女婿如半子”,趙樸初先生算是半個寶應人,當家鄉的統戰部門領導找到趙老時,他欣然應允揮就。
從山門進入寺院,首先映人眼簾的是前殿。大雄寶殿的正中是釋迦牟尼裝金佛像,佛體神圣莊嚴,神態慈祥端莊,仿佛正時時處處關切著所有向他膜拜的人們。佛龕呈六角狀,六根木雕龍柱工藝精湛,佛龕的頂部站立著伸展巨翅的靈鷲。m.uvdg.com.cn靈鷲山俗稱靈山,因山上多靈鷲而得名。傳說釋迦牟尼當年就在靈山傳經布道。大雄寶殿兩側沒有像一般寺院那樣矗立十八尊羅漢法身塑像,而是供奉竹禪大師題跋書畫十八尊羅漢像的浙江天童寺“照畫石刻’’拓片。照畫石刻拓片十八尊羅漢像,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,在當今漢傳佛教中十分罕見。
藏經樓位于大雄寶殿西側,藏有日本版《大正藏》十篋一百部,為寺院“鎮殿之寶”。《大正藏》系臺灣彌勒內院寬裕法師所贈,由明波法師(現寶應寧國寺住持)、慧明法師(現上海靜安寺住持)從上海龍華古寺護駕迎回圓通禪寺,是寶應佛教界近代第一部藏經。
現在,圓通禪寺晨鐘暮鼓,早晚功課;人煙湊結,香氣氤氳。這里曾接待過美國、加拿大、新加坡、香港、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眾多僧客、游人,成為寶應佛教對外開放的重點場所之一。
信息來源:m.uvdg.com.cn
設為首頁 | 加入收藏 | 聯系我們 揚州拓普電氣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Copyright © 2010-2021
蘇ICP備10068214號-2 蘇公網安備32102302010144號 技術支持:平邑在線